icon-search
icon-search

星光大稻推動「友善耕作」的動機是?

2020年初,小星在宜蘭深溝村學習友善耕作水稻,與研究所同學們共同體驗半農半X的生活,一起成立「穀米寶貝」社群,初期稻米僅供分享親友、家人,也將友善耕作的部分收成捐出。

2024年,穀米寶貝穀東有新成員,大家一起接手一塊新田區,小星在田埂割雜草時,發現,右半邊的田埂竟是一排枯草,心中有很多疑問?為什麼會這樣,經確認,才知道,隔壁的田區為了減少田間工作量、增加生產量,而使用農藥、肥料,因此他們不用除草,不用撿福壽螺,不用擔心產量減少的問題。

這一般稱之為慣行,似乎也代表著大部分農友的思維,習慣的行為,慣行農法。

這給小星第一次的衝擊,由於在舊田區旁邊都是友善耕作的稻田,我們無法了解友善耕作與慣行農法的差異,直到接手新田區,才意外發現,隔壁的田區使用除草劑、除蟲劑對環境帶來什麼影響。

2024年四月,我們邀請法鼓文理學院老師及同學來體驗「徒手補秧苗」,此活動讓老師、同學們一起參與,實際經歷友善耕作,就在這個過程,小星和老師及同學們看見隔壁的田區,竟然有「白腹秧雞」的屍體,這是第二次且更大的衝擊,大家都鼻酸不捨,農人用習慣的農藥施作,造成田間食物鏈生態凋亡,甚至土壤酸化,病蟲害反撲,惡性循環。試問:下一個白腹秧雞會是誰呢?

小星跟同學們一起探討,有沒有機會透過更平易近人的方式,不只是稻米的形式,與我們各自的社群,分享友善環境的耕作理念。星光大稻的初期概念自此開始醞釀。我們希望從身邊的好友圈開始分享,天上星星、太陽、大地之母、一切萬有都是共生的,唯有環境更好,我們才有機會更好,我們應該成為環境的需要,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,而傷害大地環境,期許讓我們一起願意,一起去做,做才開始,一起「成為環境的需要」。

這條路不好走,但我們有責任往前邁進,將友善環境的理念影響至生活圈,影響至生態鏈,擴大我們的社會影響力。



上一頁 下一頁

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。
繼續購物